• 周一. 9 月 9th, 2024

学习爱

乐于分享

从不工作罪恶到不消费可耻,消费主义如何催生了“新穷人”

xuexiai

8 月 24, 2023

一直有个困惑,我们工作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消费,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挣的没有花的多,到头来钱越来越少,负债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穷。工作消费贫穷就像是个死循环。前段流行一个新词汇,新穷人就是表面光鲜亮丽,高学历高收入,当然也高消费,工作年限越来越长,卡上存款一点没涨,甚至是债台高筑,拆东墙补西墙。被说中的小伙伴可以弹幕一。
其实新穷人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他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中,不仅通过社会地位、生产关系划定了新穷人的标准,还把工作、消费、贫穷三者的关系阐述的边僻入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本豆瓣 8. 2 分的社会学著作,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蒸汽机出现后的工业社会早期,那时候工业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人们在农业社会一直是家庭作坊的形式,张三打铁李四织布,摊子虽小那也是事业,自己的每一份劳动收益都是可见的,所以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现在要把人从家里拉到云清监狱一样的大厂房里,干什么活什么时候干,拿多少钱都得听别人的,这搁谁都不愿意,对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伦理就出现。工作伦理本质上就是一条戒律,就是说工作其正义,不工作不仅是不道德的,还是一种罪恶。当然这个工作必须是被认同的,就是在工厂主一系列规则的约束下,拿劳动换报酬的工作,上层阶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劳动者教导成只服从、不思考的工作机器。什么人权、自由、个性,这些平时被赞扬的人类美德,到了劳动者身上就变成了罪恶。
鲍曼觉得工作伦理发挥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解决了迅速发展的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问题,解决了早期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难题。另一方面把工作性质上升到伦理层面,很好地约束了人们,让他们服从新的工厂制度。但人是有惰性的,为自己干跟为别人干终归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一些不愿意工作的人害怕,希望寄托于社会救济工作伦理继而采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胡萝卜是给人们灌输一种概念,就是你想要拿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没问题,只要你服从管理,多干活就行了,也就是奉行绩效原则。在增量时代,这招也确实行得通。大棒就比较极端了,他不管什么精神上的启蒙或者思想上的改造,也不指望原型监狱里的囚徒会爱上工作,而是索性不给他们选择,不工作就什么都不能做,也什么都得不到。另外,薪水降得足够低,今天挣的钱只够买今天的馒头,明天不工作就得饿肚子。
就这样,资本家通过工作伦理,把不合理的要求变成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人们改掉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喜好和欲望,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作机器,而且不管生活多悲惨,只要是通过工作换来的,都有一种道德优越性。工作高贵的伦理光环赦免了血汗工厂的半奴隶制,挤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肮脏,毛孔爆满,把这个时期成为生产者。
社会工作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但到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再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我们已经从物质短缺的增量时代过渡到了物质过剩的存量时代,精简成了新的行业标准,人效成了企业的目标。人们发现工作的上升空间变窄,想通过干更多活获取更多的报酬已经行不通了。而且科技越是进步,自己就越有可能被淘汰掉,人们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之前那套工作伦理在大家心里的地位已经动摇了。
存量时代的目标是消耗,而消耗就是吃穿用度这些消费行为,所以暴慢把现在定义为消费者社会跟生产者社会通过社会分工来塑造其成员的方式不同,消费者社会要求人们以消费能力和意愿参与其中。就是说幸福生活不在流水线上了,而是在超级市场里,谁能在远远过剩的商品中任意挑选,不断购买,谁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而且消费的越多,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越就越幸福。
消费者社会的高明在于,每个参与其中的消费者都觉得自己掌控了一切,但是他们不知道生产者社会定下的规则,到这里已经没有了规则,工作伦理学演变成了大家更愿意接受的消费美学,每个人都从被操纵的妻子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能发现,现在人们获取社会认同的手段都是通过我拥有什么,我买得起什么。这些消费层面上的消费市场,又为了这个目的变得复杂而又灵活。为了保持消费激情,分析信用卡这些即使满足的手段就出现了。为了自己消费欲望,频繁更新换代。联名款、限量款这一产品也被制造出来。为了缩短购买周期,一些消费品还使用了计划报废策略。所以过去的东西是人没他还在,现在的东西三天就在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张三今天买个包,李四明天做个脸。还有层出不穷的潮流,比如网红景点、潮牌、联名手办盲盒、中浪露营等等。
小伙伴可能会说,没钱,理性消费就好,但理性的度是会变的。你看到自己觉得很贵的商品烂搭街之后,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省了,觉得是不是应该适当享受一下生活?再加上朋友圈小红书各种晒图打卡,你会有一种脱离了社会圈子的感觉,觉得自己被社会道德鄙视和抛弃了,没办法获取社会认同,没办法体验正常生活了。你看以前是谁工作谁骄傲,现在是谁有能力消费谁骄傲。反过来,以前没有工作,被社会道德鄙视,生活悲惨的人被称为穷人,而现在是没有能力消费,或者在消费行为上选择性比较少的人,被称为新穷人。平均不仅限于物质匮乏和身体上的痛苦,它也是一种羞愧感和负罪感的心理状态。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消费者,你开始想要拼命工作,换取更多的报酬,虽然你也不清楚这能不能带来更多报酬,但大家好像都是这个样子,慢慢的就卷起来了。所以新穷人承受着工作和消费的双重压力,不工作会被社会道德鄙视,工作了不消费还是被鄙视,结果就是挣钱,花钱再挣钱,挣得多花的也多。
在消费者社会,工作虽然不再是自我构建的轴心,但也没有被弃柔碧绿,而是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劳动力过剩就意味着工厂企业有更多选择权,不用要求员工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职位都有一大批人竞争,你不干别人就干,也不要去监督约束或者画饼,因为越来越卷的环境无形中给了他们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就是天方夜谭。灵活性劳动代替了铁饭碗,滚动合同代替了工作保障,而这个灵活性更像是被美化后的描述,它更多代表着缺乏保障,居无定所,还有看不到的未来。
其次,工作也跟其他活动一样,需要受到美学的审视。从伦理学的角度,严格的说,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没有高低贵贱,所有工作都能增加人的尊严。但对工作的美学审视就不同了。他强调了区别,放大了差异,那些高大上的富有美学内涵的工作才能产生成就感,才会被追捧。而为了生计或许报酬的工作就是没有价值的苦差事。
什么才叫富有美学内涵的工作?爆卖给了几个标准,一、必须是有趣的,就是工作本身就能带来快乐。二、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激情,并且不断带来崭新的体验。三、能够自我实现的,就是能够带来骄傲、自尊、荣誉能够作为生活的核心。很明显,这种工作一天 24 小时投身其中也不会觉得痛苦。当然也很明显在新穷人群体中根本找不到。他们是成功企业家的专属,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杰夫贝佐斯、埃隆马斯克。在消费者社会,他们只负责不断创造让人们不断消费的东西。最后失业这个概念也随着每一次经济周期的轮回发生着变化。一般我们觉得失业是经济放缓的暂时表现,过了这段时间,工作就纷至沓来,所有人都能充分就业,但暴慢发现救援水平从来没有在连续萧条之后恢复过,再加上经济发展之路转向了用更少的劳动力完成更多的工作,这种无情的累加推动了范式转变的产生,失业就逐渐被过剩取代了。
跟失业不同,过剩就是多余的,编外的,不被需要的。鲍曼对这一现象批判的更为直白,过剩的人没法增加社会财富,增加的只是社会负担,仿佛在消费者社会没了他们,经济反而会更好,所以他们会一直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结果就是新球人努力做着不符合美学的工作,力求在消费市场上有更多选择。或许社会认同,但收入不稳定、收支不平衡让他们没办法在工作上有更多话语权,只能忍受高强度的加班领导的压榨,毕竟一旦失业就可能沦为过剩的人。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同事抱怨辞职不干了,但真正敢把辞职信扔到老板脸上的寥寥无几。
书中的最后一张是新穷人的前景,但 25 页的内容更像是暴卖,出于人道主义的温情流露,显然,从社会层面上很难找到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个人层面上做出一些改变。哲学家卡尔伯莱尼说过,理解自己所受的限制就是自由的开端,接受消费者、社会,接受人和消费品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时刻保持警觉和质疑的态度,才有独立自主的可能性。我们也不必把生活过得浮躁,欲望是无限的,能力是有限的,二者的落差就是沮丧、焦虑、不愉快的根本原因。
阿比克泰德说,困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其重要性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关注点从外界转向内心,穿过物质的海洋,寻找真正重要的东西。另外,要摆脱新穷人这个道德绑架式的定义,我们还需要提升自我价值感,就是自己先重视自己,做到自信、自尊、自强。我们要意识到,获得别人的尊重并不是只有消费这一个途径,一个人的才能、人格修养同样能得到社会重视。最后,海洋说,工作也好,消费也好,他们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心灵奇旅中的一句话,有时候我们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殊不知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

xuexiai

以人力来摘叶子,一整天下来也摘不完一棵树,而秋风一起霜雪一降,一夕之间全部殒落,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如此。人若能得天地造化之精意,则当然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不会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可能做得到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