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11 月 7th, 2024

学习爱

乐于分享

人生最难的修行: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看得透是非,放得下得失

xuexiai

9 月 2, 2023

人生最难的修行,遇事不怒,对错不变,输赢不争。人生在世,想要成事,一定要懂的一个道理,那就是遇事不怒,对错不变,输赢不争。只有你懂得这个道理,才能修形成最好的心态,遇事不慌不乱,最终条理清晰的完成一件事,这才是你与人打交道最基本的道理,也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奔赴成功。成功从来不是轻松达到的,而是在你一步步努力中慢慢的靠近,双向奔赴才是最好的存在。有修为的人,沉得住气,看得透是非,放得下得失,活得通透洒脱,从容自在。
一、不怒是一种修为,怒是由奴隶的怒核心组合而成,当你怒火燃烧,与人争辩的时候,你就成了怒气的奴隶。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一头毛驴整日埋头干活,突然出现一个流浪狗,对它冷嘲热讽,毛驴听完嘴了上去,可是狗跑了,他却留下了一肚子气。在怒气当中,他无心干活。后来主人的孩子想过来骑在他的身上,因为怒气冲冲,所以他将孩子摔了出去,导致孩子头破血流,主人一怒之下,将他卖到了屠宰场,最终落得一个死亡的下场。这样的下场,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正所谓,一远可以治百辱,一尽可以治百怒。怒而不言,气话不入耳,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苏东波说过一句话,足人灵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善大而其志善人也。做人,赢在和气,败在脾气,跪在大气,能压得住脾气,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2、不变是一种格局网上看过一个提问,跟人争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评论区有个答案说出了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当时争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只想压倒对方,回头复盘的时候才想到精妙的反驳,然后越想越生气。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别人争论之后,事后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更是懊悔不已,一次争吵,两次伤害,突出一些无谓的消耗。宁可明摆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不轻易。
争辩是处事的智慧,更是做人的格局。很多人都喜欢和人争辩,遇到的事情总要分出高低,可是在争辩的时候,女人争执的脸红脖子粗,往往在事后才会想起争执的时候,自己如何反驳才最精彩,于是越想越气。这就是与自己的过去过不去,后悔不已。著名的企业家马斯克曾说过一句话,不要与人争辩,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水准上思考,就如同那句,你与蠢人争执,只会将你拉低到蠢人的水平。不和人轻易的争辩,是一种智慧,是我们的格局。只有格局大,才能成大事。当你做错了,无论怎么争辩,都改变不了结局。如果你没做错,即使不争辩,也会水落石出。大家互不争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才能各自安好。
3、不争是一种智慧道德经中想,天知道,利而不害,顺,人知道唯而不争。人们常说,不争馒头争口气,可是为了甘心而去争气,为自己强求才是最差的结果。当年有个渔夫,每日乐呵呵的跟着打鱼队捕鱼,即便是空手而归,也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某日,他没有捕到鱼,但是从大海中捞到了一块金子,靠着这块金子将生意越做越大。可是生意做大了,他却每日处于忧虑当中,不是担心海风无法出海,就是担心渔船出意外。有一次,捕鱼队遇到了龙卷风,损失惨重,他长吁短叹,在岸边看到了一个乞丐,这乞丐虽然一无所有,却仍然哼着歌曲,看起来十分愉快。渔夫十分好奇,便询问乞丐,乞丐说他拥有阳光和自由,为何不快乐?面对这个答案,渔夫想起了从前,才知道因为自己不知足,导致如今的不快乐。
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定要懂得知足常乐,懂得不忘初心,才能活出最好的时光。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本就是人生常态。该来的终会来,不该来的,强求也没用。凡事尽力就好,不要过于强求结果。老子有冤,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变,善胜者不争。平心静气,方能成就大气。沉默不言,就是最好的辩解。保持一个平常心,人生就会少很多烦恼。人活一世,是一个不断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的过程。

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只能说是有力量,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

人生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心态安宁平和,痛苦自会远离。

古语有云:“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

愚昧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恼羞成怒,而通达的人能克制自己的怒火,隐辱藏羞。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无法控制,那他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期的张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羽死后,张飞为了复仇,下令军中要在三日之内造十万白旗白甲,全军挂孝伐吴。

三天造十万白旗白甲,在三国时期这样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张飞的部将范疆、张达劝谏道:“白旗白甲,一下子无法筹备完,需要宽限时日。”

张飞暴躁大喝:“我急着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敢违抗我的命令!”

于是,下令把范疆、张达绑在树上,各打五十鞭子,打得他俩口吐鲜血。

处罚完,张飞又说:“明天一定要全部筹备完!如果违了期限,就将你二人杀了示众!”

范疆、张达想:“我们受了如此重的惩罚,按期限肯定是无法筹备完白旗白甲,张飞的性情暴躁,我们的脑袋肯定得搬家。

与其等着他来杀我们,还不如我们杀了他。如果老天爷注定让我们死,他今晚不醉酒。如果老天爷不让我们死,那他就醉倒在床上。”

果然,当天晚上,张飞又醉倒在床上,范疆、张达就趁势把张飞杀死了,还割下了张飞的头颅,连夜逃往了东吴。

张飞之死,的确给脾气暴躁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脾气暴躁不仅难成大事,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若遇事易怒,脾气暴躁,不能自我克制,保持理智,极易招惹灾祸,使自己陷入不幸。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良、有能力的人从不屑于与别人争辨,那些爱与别人辩论的人大都不会有多大能力。

真正内外兼修的人,不会试图纠正认知低的人,即使受到莫须有的责备,也只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修行很高的禅师叫白隐,在一寺庙中修行。

寺庙旁一对夫妇开了一个小店,店主有个漂亮的女儿。

一天,店主夫妇得知女儿身怀有孕后,羞怒焦急,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

夫妇俩一再逼问,情急之下,少女说:“是白隐禅师的孩子。”

店主夫妇怒不可遏,跑到寺庙,不问缘由,先把白隐禅师一顿胖揍,禅师不明所以。

等他们道明缘由,他没有还手,甚至没有辩解,只是反问道:“噢!就是这样吗?”

孩子出生后,就被送给白隐禅师,白隐接过了孩子说:“噢!是这样的吗?”

此时,禅师已经名誉扫地,众人议论纷纷,辱骂声不绝,但他并不在意,仍细心照顾孩子。

一年后,少女因思念孩子,在良心上也过意不去,便向父母吐露实情。

孩子真正的父亲是村里打鱼的一位青年,因为恐惧,才嫁祸白隐禅师。

女孩的双亲急忙来向禅师道歉:“当初不应该侮辱你殴打你,还把孩子让你养,真的非常抱歉!现在我们想把孩子带回去。”

听完事情的原委,白隐轻声说道:“噢!是这样的吗?”就把孩子还给他们。

事情澄清后,信众对白隐禅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事不必非得辩出对错,不懂你的人,解释再多,也换不来理解,辩解再多,也求不来认同。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争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生活也会更加痛苦。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每个到桐城的人都要一游,因为流传着一个为人称道的故事。

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家和邻居家的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平日供出入使用。

张英的儿子有一天想要重建房子,请来地政官丈量土地。

这才发现隔壁吴府占了自家的地,对此两家人争执不休,互不相让。

在争不过的情况下,张英的儿子写信给当时任职于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父亲帮忙。

张英收到信后,便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深感愧疚,于是主动让出三尺地。

吴家人对于张家人没有仗势欺人,甚是感动,也让出三尺地。

从此,便有了享誉桐城的“六尺巷”,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只有那些被欲望蒙蔽双眼的人心中,才一定要争出个输赢,不争,是人生至境。

老子曰:“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不怒就是修养,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xuexiai

以人力来摘叶子,一整天下来也摘不完一棵树,而秋风一起霜雪一降,一夕之间全部殒落,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如此。人若能得天地造化之精意,则当然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不会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可能做得到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