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美国世界新闻周刊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张照片,说是哈佛望远镜在 1993 年 12 月拍下的。深邃的宇宙之中有一块高亮区域,白色的光点组成了规则的巨型,人们说这就是天堂的样子。这张照片后来也被称为是上帝之城。然而,世界新闻周刊只是一本以制造假新闻而闻名的超市小报。拉萨此后也没有证实这张照片的真实性。有人说照片就是人工合成的,也有人坚信拉萨实在刻意隐瞒些什么。不过不管怎么样,哈佛望远镜至今为止已经服役超过 30 多年了,他在深邃的宇宙中所观测到的令人震撼的场景不计其数。哈佛望远镜也被称为是最伟大的宇宙观测仪,他带领我们解开了闪耀星空背后的一个个谜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的故事。
提到望远镜,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这个样子。但是在 1946 年,美国天文学家莱曼斯皮策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观测优势的论文,提出了把望远镜放进外太空的想法,并且说明了其中的两大优势一是可以不受地面大气层的干扰,使照片的清晰度无限的上升二是可以观测到被大气层所吸收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波段。也就是说,空间望远镜的性能将会远远超过 d g 望远镜。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人类还没有开启人造卫星的时代,就连拉萨都还没有成立。把一台大型望远镜送上外太空,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
此后,斯皮策为他大胆的想法奔走游说了几十年,终于在 1962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同意将空间望远镜作为未来太空计划的一部分,随后成立了建造空间望远镜的科学委员会,莱曼斯皮策被任命为主任委员。 1968 年,拉萨正式确立了在太空建造 3 米口径反射望远镜的计划。该望远镜之后被命名为哈勃望远镜,用以致敬伟大的天文学家,心系天文学和观测宇宙学的创始人艾德翁哈勃。在埃德文哈勃之前,人类天真的以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是埃德文哈勃发现了银河系之外大量存在着河外星系,而且宇宙中的星系正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的距离是成正比的,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回到哈勃望远镜,自它诞生之初,似乎就注定了命途多舛。 1969 年,随着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拉萨拨给其他太空项目的经费开始大幅度缩减,哈博望远镜差点胎死腹中。后来,在多位天文学家的联合争取下,哈博望远镜项目虽然得以延续,但是不得不将最初设定的 3 米口径缩减为 2. 4 米口径。可别小看这 0. 6 米的差距,这可省下了将近一半的经费。
1986 年,哈邦望远镜建造完工,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巨型太空天文台,也是当时人类制造过的最精密、最复杂的天文仪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天好者都迫切地等待着哈勃发射升空的那一天。然而,在 1986 年 1 月 28 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 73 秒后发生爆炸解体, 7 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场事故让美国航天失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有航天飞行计划都被暂时搁置,哈勃项目又一次陷入了泥潭。
好事多磨,在 4 年的漫长等待后, 1990 年4月 24 日,搭载着哈勃望远镜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一飞冲天,将哈勃送入了距离地表 600 公里的轨道,开启了它太空探索的传奇。此时,距离 4 匹测当初发表论文已经过去 44 年了,哈勃望远镜项目也已经成立 20 年了,耗资 16 亿美年。可这台万众瞩目的太空望远镜从太空中所发回来的第一张照片,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1990 年5月 20 日,在地面人员的指挥下,哈佛望远镜将镜筒对准了 1300 光年外的 NGC 3532 疏散星团,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传回地面时,工作人员惊呆了。虽然它的清晰度高于地面同等级别的望远镜,但是分辨率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由哈勃所拍下的 M100 星系图也是糊成了一团,就像是一个得了高度近视的人在仰望星空。一时之间,哈佛望远镜成为了天文学界的一个巨大笑话。所有人都说拉萨花了十几亿美金,送了一堆破铜烂铁上天。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分析,拉萨最终确认问题出现在哈勃望远镜的主镜上,有老牌光电技术公司铂金埃尔默所生产的。主境边缘被磨得太平了,和设计值产生了 2 微米的误差。 2 微米,也就是人类头发丝直径的 1/ 50。可却导致了哈勃望远镜无法正常聚焦。这个问题之所以在发射之前没有被发现,是因为检测的仪器也存在着一个小缺陷。问题被找到了,那就看怎么解决了。令人绝望的是,这个光学主镜是不可拆卸的,而且哈博在距离地面 600 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把他拉回来修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别想了。
此时,纳萨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根据镜片的错误形状来设计一个功效相反的光学系统来抵消错误。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给哈勃配一副眼镜,而这副镜片的大小大约相当于一个冰箱。 1993 年 12 月 2 日, 7 名宇航员乘坐着奋进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前往太空,开展哈佛王远镜的第一次维修任务。而这次维修任务也被称为帮哈勃戴眼镜。这次维修同时还顺道给哈勃更换了新的照相机、电池板和陀螺仪。任务结束后, 1994 年 1 月 13 日,地面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紧张的在电脑屏幕前等待着维修后的哈勃发回第一张照片。当一副无比清晰的 M100 星系图显示在荧屏上时,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but。 Hey, hey, hey, right there.
哈佛的近视眼被治好了,从此也开始了他开挂的一生。哈佛望望远镜大约每 90 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每天绕行 18 圈。在他的近视眼刚刚被矫正好的 6 个月后,就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宇宙奇观苏梅克列维 9 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 1994 年7月 17 日到7月 22 日的 5 天时间里, 21 块彗星的碎片陆续撞击到了木星的表面。最大的一块碎片所产生的能量是全球各国的核当量加在一起的 2000 多倍。 1994 年7月 18 日,哈佛望远镜发挥了幕会。大碰撞后,木星点上留下的淤伤。淤伤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还要大。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木星这个庞然大物的保护,地球将会经历多少毁灭性的大灾难。 1995 年 1 月 10 日,哈佛望远镜观测到了车轮星系科技。他们推测这样奇特的形状应该是来自于一个像银河系一样的螺旋星系,与另外一个星系的正面相撞。 1995 年4月,哈佛望远镜对准了距离地球 7000 光年以外的位于巨蛇座的鹰状幸运M16。远远望去,它的形状就像是一只即将要刺破长空的雄鹰,故而得名英壮星云,是一个典型的疏散星团。所谓疏散星团,就是由几百到几千颗非常年轻的恒星所组成的集合体,直径通常不超过 10 光年。4月6日,哈伯王眼镜教授了他服役史上最令人惊叹的作品之一创生之柱。
创生支柱是英壮星云 M16 中心的一片恒星形成区,这里就像是一间恒星的育儿所,大量的恒星在这里通过吸收弥散在星际空间中的尘埃而形成照片中的三根宛如大象鼻子一般的巨大支柱。每一根的长度都可以达到几光年,总宽度由 4- 5 光年左右。 2015 年,在哈勃 25 岁生辰之际,经过几次升级后的哈勃又一次重新拍摄了创生之柱,这次将底座也收入镜中。此后,创生支柱无数次的出现在了媒体、 t 恤甚至是邮票上,让无数人为他的美感到窒息。然而事实上,哈佛望远镜所拍摄下的原始照片并不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如此绚丽多彩的,而是黑白的。这是因为黑白照相机的灵敏度更高,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哈勃望远镜将原始的黑白信息发送回来之后,科学家们将其拼接缝合,然后将不同波段的黑白照片按照波段对应的颜色上色,最后就得到了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彩照。说到这儿,是不是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不过大家也不用感到失望,这是将宇宙信息可视化的必要过程。每一张被 PS 过的天文照片都遵循了十分严格的规范。比如绿色是用来渲染氢离子的,蓝色渲染的是氧,红色渲染的是硫。不能无中生有,当然也不能将有的信息给变没。
时间来。到了 1995 年末,时任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罗伯特威廉姆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想利用哈勃望远镜去寻找宇宙的尽头,想要知道哈勃究竟能看多远。作为所长,罗伯特威廉姆斯有一个小小的特权,那就是哈勃每年观测时长中的一小部分可以由他自由支配。威廉姆斯从自己手上有限的观测时长中播出了整整 10 天,将哈勃对准大熊座北斗七星附近的一小片最暗的天区,看看哈勃能看到什么。要知道,哈佛望远镜每一年都会收到上千份的观测申请,其中只有 1/ 6 会得到批准。罗伯特威廉姆斯的做法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就是在浪费资源,但是他的坚持刷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
1995 年 12 月 18 日至 28 日,经过了 100 个小时的观测,哈勃拍下了 342 张照片,最终合成了这张著名的哈勃申空厂。哈勃申空厂揭示了前所未有的遥远星系的大量细节。生产中的每一个量斑都是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系又包含了数千亿颗恒星。正是通过这张照片,科学家们推测,在我们可观测的宇宙范围内,有 2000 亿个星系。宇宙之大,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张深井照只是一个开始,开启了哈佛望远镜研究的另一个新方向,我们还想要看的更远更深。 1998 年9月和 10 月期间,哈佛望远镜又对准杜鹃座附近的一小块天区,曝光 130 万秒,拍摄下来 995 张照片,最终合成了这张哈勃南天升空厂。
2003 年和 2004 年期间,哈勃联手其他大型天文台、斯皮侧太空望远镜、钱德拉 x 射线天文台、地面望远镜,以及欧洲空间局的赫歇尔天文台等等,历时 4 个月,对准天炉座附近的一个微小天区,拍下了无数呈现不同颜色、形状尺寸的星系。这张照片也被称为是哈勃超声空,包括了大约1万个星系。这些星系奇形怪状,有的看起来像牙签,有的看起来像飞碟。距离我们近的有几千万光年的,距离远的甚至有上亿上百亿光年。哈佛望远镜就像是一台时空机,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上百亿年间宇宙发展的秘密。比如哈勃超声控右下角的大黄斑星系发出的光经过 49 亿年的时间抵达了哈勃,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它 49 亿年前的样子。当时它已经和我们的银河系一样,完整的发展出了螺旋形的结构。这让我想到宇宙中如果存在其他高等文明的话。此时此刻,外星人用他们的太空望远镜观测地球,可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恐龙时代的样子。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和外星人建立了联系,我们是否能从他们的数据库中看到地球真正的历史呢? 2012 年9月 25 日, NASA 又公布了一张照片,被称为哈佛即升空。不过这次哈勃并没有重新拍摄,只是科学家们将过去哈勃拍摄到的影像做了重新的处理,比 2003 年到 2004 年间拍摄的哈勃超声空增加了 5500 个左右的星系。这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深邃的宇宙了。
哈勃超升空哈勃即升空也让所有人明白太空中并没有空白区域。黑夜之所以黑暗,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触及那微弱的光明。 1997 年,哈勃已经在天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了 7 个年头了,这一年2月,拉萨对他进行了第二次维修,为他装上了当时最先进的近红外摄像机和多目标风光仪,以及太空望远镜影像摄普仪。 1999 年底,千禧年来临之际,哈勃又迎来了他的第三次维修。此前他的 6 台陀螺仪中的 3 台都发生了故障。这次维修不仅更换了全部的 6 台陀螺仪,还为他安装了一个精细导心传感器和计算器。 2002 年的第四次维修中,哈勃又获得了先进巡天照相机。每一次维修都是对哈勃能力的一个提升,让他得以在今后的太空任务中更加所向披靡。几乎每一个星系中都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正如今已经成为了天文学家以及天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常识了。而这个常识的来由也得益于哈勃的发现。 1997 年,哈勃在佩戴了影像社普以后,科学家们就迅速将其对准了距离地球最近的超迷你星系 M87 星云的核心。此前,科技家们就发现从 M87 核心有一条高速射出的等离子喷流,而喷流通常都与黑洞有关。哈勃测得 M87 核心的质量巨大,大到相当于 30 亿个太阳的质量。也就是说,在 M87 中心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同一年,哈勃对 27 个近距离星系详细考察后发现,在他们的中心都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科学家们由此推测,超大质量黑洞并不是某一个星系的特例,它极为普遍,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大型星系当中。以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后,经过短暂的爆炸期,此后宇宙的膨胀必定是减速的,因为星系会通过引力彼此吸引,这应该会阻碍它们的分离。
然而, 1998 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亚当里斯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遥远超新星的数据,公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天文界,同时也让宇宙中最神秘的成分暗能量浮出了水面。暗能量是一种神秘的能量形态,在宇宙能量中的占比高达70%。它能够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正是它在驱使宇宙加速膨胀。但暗能量并不总是占上风的。通过对遥远超新星的研究,哈伯德已将暗能量的历史追溯到九十亿年前,当时宇宙的体积还不到现在的一半。那时暗能量与引力为争夺宇宙的控制权展开了殊死较量。
前期引力占上风时,宇宙膨胀的速度确实是越来越慢的。但大约在 50 亿年前,暗能量最终在这场拔河中获胜。一些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年龄,宇宙似乎也是如此。在哈姆眼镜发射升空之前,天文学家们已经为观测宇宙的年龄苦苦努力了很多年了。他们用宇宙膨胀速率来计算宇宙的年龄。这个膨胀速率被称为是哈勃常数,由天文学家艾德翁哈勃最早提出。但是哈勃常数的测量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所计算出的宇宙年龄很不准确,大约在 100 亿年到 200 亿年之间。而哈佛望远镜通过对多个亮度是太阳数千倍,并且亮度呈周期性变化的造富变形的观测,帮助科学家们确定了哈勃常数的准确值,并由此计算出了宇宙的年龄,大约是 137- 138 亿岁。
时间来到了 2004 年,哈勃已经在太空中走过了 14 个年头了,它原本的设计寿命是 15 年,此时哈勃已经进入了锤锤暮年。这一年,拉萨原本是计划对哈勃进行第五次维修,让他发挥余热的。 2003 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完任务重返大气层时在空中解体, 7 名优秀的宇航员全部遇难,无一幸免。这次事故让拉萨意识到了航天飞行的危险性。出于对宇航员们安全的担心,时任拉萨局长肖奥肌肤取消了原定的第五次哈勃维修任务,并且考虑让航天飞机全面退役。 2006 年,哈佛望远镜的电池和稳定装置已经老化,主照相机两次出现了故障,停止工作。哈伯这名老兵在太空中被遗弃了,今后也不再有维修和升级的希望了。
然而,拍下了无数宇宙奇观的哈勃早就已经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了。它是全人类观测宇宙的双眼。所有人都不舍得就这样放弃它。宇航员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如果是维修哈勃的话,我愿意为此渡上我自己的生命。 NASA 每周都会收到上千条信息,要求实施拯救哈勃的计划。终于在 2006 年 10 月,时任拉萨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哈勃望远镜将要迎来最后一次访客。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过了三年的准备, 2009 年5月 11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 7 名宇航员乘坐着亚特兰第4号航天飞机起飞。升空。 6 天之后,哈勃被换上了一个新的成像摄普仪,更换了电池和恒星追踪传感器,并安装了不锈钢防护板,以减少太阳对望远镜的暴晒。在所有故障设备都被修好后,哈勃又回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状态。完成了一切任务后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最后拍了拍哈勃。这个老伙计向他敬了个礼,他们知道,这是最后一次面对面见到哈勃了,希望他今后在太空中的旅途一切顺利。
2011 年,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从此,宇航员们很难再上天帮助哈勃了。也是在同一年,哈勃完成了 100 万次科学观测,居功至伟。 2005 年,就在哈勃望远镜命悬一线的时候,他正在帮助科学家们探索一个困扰了他们几百年的问题宇宙的宿命究竟是什么? 2005 年 12 月 1 日, NASA 发布了一张由哈勃所拍下的蟹状星云的照片。
蟹状星云距离地球大约 6500 光年,是一次超星星爆炸的残骸。超星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了一种剧烈的爆炸。与名字不同,它代表的是恒星的死亡,而并非开始,因为爆炸时所产生的剧烈光芒会盖过整个星系,在广阔的宇宙中都能够看到,就像是一颗新出现的耀眼的星体,故而得名超新星。科学家们估测,哈佛望远镜所拍摄下的卸状星云,在爆炸以前亮度应该是太阳的 10 倍。这会不会就是我们太阳系最终的结局呢?科学家们说,和那些质量较大的恒星不同,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一般会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走向死亡。会通过非爆炸的形式将自己的外侧气体包层抛射出去,将炙热的核心逐渐暴露出来。它发出的辐射会使周围被抛射出去的气体电离发出鲜红的、绿色和红色的光芒,形成所谓的行星状星云。
NGC 五三幺五、 NGC 5307 和 IC 4593 都是哈勃曾经拍下的几张行星状幸运的照片,他们才更加接近我们太阳系的最终命运。 2012 年,天文学家们分析了哈勃望远镜所观测的仙女星系在 2010 年至 2012 年的运动状态,正式确定了仙女星系与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将会在 40 亿年后碰撞在一起。这项研究成果被发表在了当年的 nature 杂志上,届时两个星系将会何去何从,没有人能够给出 100% 的肯定答案。不过大部分科学家还是相当乐观的。银河系与仙女星系的相遇不会是什么灾难片,也没有那么恐怖。这种星系的碰撞在宇宙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星系本身是非常弥散的,与其说是相撞,不如说是融合。不同星系之间的恒星所发生碰撞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
仙女星系大约有1万亿颗恒星,而银河系有 3000 亿颗。它们的相遇将会发生如胶似漆的爱情。在爱情的催化下,两者会合二为一。或者仙女星系会吞并银河系,形成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届时,我们在地球上用肉眼也许就能够看到仙女星系内的恒星了,当然,前提是人类能够存活到那个时候。 2016 年,哈佛王眼镜拍下了一张照片,它是年龄为 134 年的 g n z 11 星系。该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后仅 4 亿年就形成了。它发出的光经过了 134 亿年的穿行,到达了地球上空的哈勃。很多人,包括一些媒体都会将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简单粗暴地换算成 134 亿光年,但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准确的,而且误差极大。事实上,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 320 亿光年。 134 亿光年的年龄和 320 亿光年的距离。肯定会有人被这两个数字给搞晕了。这是因为宇宙一直是在膨胀的。从 g n z 11 发出的光线虽然以光速飞向我们,但空间的膨胀让它距离我们的实际距离更远。就像你以 10 分钟 1 公里的速度走在一条 1 公里长的公路上,公路每分钟还会膨胀拉长 1 公里。 10 分钟后,你走到了公路的另一头,而此时你距离出发点实际上已经 11 公里了。
g n z 11 是目前为止哈勃所看到的最古老、最遥远的星系了。哈佛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受限于波长范围,人眼可以看到的光的波长范围是 380- 700 纳米,而哈弗空间望远镜可以观测到 90- 2500 纳米范围内的光,也就是从紫外线到近红外光。
来自遥远星际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持续膨胀的宇宙所拉伸,波长会不断的变长,由原本的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波段逐渐被推入近红外波段,我们称之为红梨。如果星系过远,波长超出了近红外光以外的波段,哈勃望远镜就无能为力了。所以 g n z 11 基本上已经是哈保远镜的观测极限了。
这还是在非常幸运的情况下,该星系与哈保远镜之间的星际杂志非常的少,便于观测,而且又经过了另外一个星系所产生的引力透镜,这才得以让哈勃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捕捉到了他。 2019 年8月 30 日,一位名叫根奈迪暴里索夫的业余天文学家像往常一样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突然之间,他注意到了一个高速移动的物体。这个物体的移动轨迹明显与小行星有所不同,因为小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而这个东西就像是突然之间砸进了太阳系。别小看鲍里索夫只是个业余的天文学家,他用的这些个家伙可都是相当硬核的。看看人家这大桶子,一般人是肯定整不出来的。
这是因为鲍里索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天文望远镜制造商。他很快测量了该物体的坐标,并且输入了小行星资料库,确认这是一颗此前从未被发现的天体,他感到既兴奋又担忧。因为根据他所计算的近地指数,不明天体很有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鲍里索夫将他所观测到的数据发布到了网络上,很快便引起了专业天文学家们的注意。
2019 年 10 月,哈佛望眼镜拍摄到了这颗不明天体迄今为止最为高清的一张照片。科学家们确认,这是一颗来自其他星系的彗星,以双曲线轨道运行。天外来客在 2019 年 12 月8日到达近日点,距离太阳约3亿公里,大约是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两倍。此后,该天体被正式命名为 r y。
Borisof i,是星际访客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r 代表第二个,而 Borisof 就是鲍里索夫的名字。这是人类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第二个星际访客。第一个是谁?那就是大名鼎鼎在 2017 年 10 月份所发现的跨星际天体傲默默。他在天文学界的正式命名是 EI 2017 UE。奥梦梦的发现曾经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他悠然自得地冲入太阳系,穿过近日点,在离开时竟然速度还略微变快,就好像是有引力之外的其他作用力在给他提供加速度。奥默默奇怪的外形,令人琢磨不透的运动轨迹,让很多学者至今都坚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卫星,而是被外星人遗弃的太空飞船。在奥默默出现了两年之后,我们又发现了鲍里索夫。这表明也许这些星际访客并不罕见。在今后,我们很有可能还会见到 3 爱、 4 爱 5 爱。
截止到今天,哈佛望远镜已经服役近 32 年了,他捕捉到的令人惊叹的宇宙奇观不胜枚举。为了纪念 1990 年4月 24 日哈佛望远镜升空,每一年4月, NASA 都会用绝美的照片为他庆生。 2015 年4月 23 日,拉萨发布了哈勃望远镜所拍摄的韦斯特伦德二号星团警官,以纪念他围绕地球飞行 25 周年。韦斯特伦德二号星团位于 gum 29 星云的中心,距离地球大约2万光年,缤纷的色彩犹如一场绚丽的宇宙烟火。 2016 年哈佛王远镜 26 岁生日时,他拍下了距离地球 7100 光年外的气泡行云 NGC 7635。该星云实际上是一大团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团,被内部的一颗恒星照亮,散发着迷人的蓝绿色光芒,如同一个巨大而梦幻的星空泡泡一般,漂浮在宇宙深空之中。
2017 年哈勃 27 岁生日时,拉萨公布了一对漩涡星系 NGC 4302 和 NGC 4298 的精美肖像。从照片上看,这两个星系似乎极为不同,但事实上只是角度问题,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外形都非常的相似。从地球的角度来看, NGC 4302 和我们的视线夹角是 90 度, NGC 4298 是 70 度,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前者的侧面,而后者的漩涡状结构则崭露无遗。
2020 年是哈勃的 30 岁生日,娜萨如期在官网上发布了它的庆生照距离地球 16 万光年的红色星云 NGC 2014,以及它临近的蓝色星云 NGC 2020。它们就像是宇宙中的冰与火的较量, NGC 2014 好像一团烈火要吞噬身边的寒冰。不过 NASA 认为它们更像是宇宙中的海洋世界,所以给这张图片命名为宇宙江湖。
BBC 的纪录片哈勃 30 年揭示宇宙奇观中说到,所有与哈勃望远镜合作过的人都会产生一种非常感性且浪漫的情感联系,它往往会让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彻底改变。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哈勃望远镜绕地飞行超过了 60 亿公里,进行的观测超过了 140 万次。天文学家们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的数据发表了超过 17000 篇科学论文,而这些论文又被重新引用了 80 万次。哈勃望远镜绝对是有史以来最高产的航天老兵。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哈勃望远镜早已经老态龙钟。 2021 年 12 月 25 日,哈佛太空望远镜迎来了它的继任者,历时 25 年研发、耗资 100 亿美金所打造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尾部望远镜是史上第一款超级红外线太空望远镜,也是目前人类发射的最大的太空望远镜。它的口径达到了 6. 5 米,是哈勃望远镜的将近 3 倍。由 18 片六边形镀金晶片拼接而成。可以观测的波长范围是 0. 6 微米到 28. 5 微米,也就是从可见光到中红外光。
相比哈泊望远镜 600 公里的离地高度,新冠上任的尾部望远镜飞到了距离地球约 150 万公里的位置,这大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 4 倍。所以据称尾部望远镜的观测灵敏度将会是哈博望远镜的 100 倍左右。尾波望远镜也将会用以寻找 137 亿年前宇宙诞生的第一批星系所发出的光。科学家们期待利用伪博望远镜了解最早期宇宙和星系的历史,演化解开暗物质等宇宙谜团,甚至寻找外星生命的迹象。天文学家艾德文哈伯曾经说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何生在这世上,但我们可以追寻这世界的真相。韦伯望远镜的升空,也许会拉开太空观测新时代的大幕。有人可能会问了,那哈勃望远镜何时退役呢?有科学家说,按照他目前的工作状态,活到 2026 年不成问题。也有人说,至少能服役到 2030 年。我只想说,就让我们的老兵哈勃在他奉献了一生的太空中再多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