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情到深处一口闷。明明知道喝酒伤身,还是有很多人忍不住一杯又一杯的下肚。关于酒,有很多传言,什么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红酒能抗癌,喝酒能驱寒等等。这些说法究竟是真是假?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东西酒。
关于世界上第一桶酒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为止没人能说得清楚。在中国,有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夷狄造酒说和杜康造酒说。甚至有学者开玩笑说没有酒,人类至今可能还呆在树上。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靠瓜果来补充营养,野生瓜果自然发酵后,便形成了天然的美酒。第一个从树上下来的人类,很有可能不是因为胆大,而是不小心吃了经过发酵的水果,喝醉了摔下来的。其他同伴一看没事,就渐渐的都从树上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酒壮怂人胆,没有酒。诗仙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就无从谈起。没有酒,露林好汉可能也上不了梁山。
考古学上酒,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考古专家们认为人类并非发明了酒,而是意外发现了酒。在西亚北非地区,有一条狭长的弧形地带,被考古学家们称为是新月卧地。这里曾经是一片沃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前,生活在心愿卧地的人类开始以野生大麦作为食物,并且发现了谷物在干燥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的特点。于是人们就将谷物储存起来,并开始在谷物储存地附近定居。人类社会也开始由首列向农耕社会过渡。考古学家们推测出来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集体采集过后,人们将收割到的大麦放进了某种容器里保存,接着就出去打猎了。期间,心愿卧地迎来了一场瓢泼大雨,打湿了大麦,开始在容器里生长。发芽的大麦产生了糖,接着就需要更多的水。幸运的是又下雨了。这一次,雨水将整个容器都浸满了。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野生酵母将大麦产生的糖转化为了二氧化碳和酒精。几天后,人们打猎回来了,往容器里一看,发现了这种冒着泡的神奇混合物。有个大胆的尝了一口,清凉的液体划过唇齿之间,香醇的口感回味无穷。一杯下肚,竟然还有些飘飘欲仙,这玩意儿实在是太特别了。
这就是人类意外发现啤酒的过程。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出土的一块苏媚儿石板上,就化有人类使用芦苇杆喝啤酒的场景。石板大约刻制于公元前 4000 年前,而我们公认的目前最早的文字苏梅尔的先行文字出现于公元前 3500 年左右,也就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能够帮我们直接弄清楚啤酒的起源。所以考古学家们推测的这段故事,也有可能只是他们的脑补和 YY 罢了。有人说是最后一批离开地球的阿努那奇,把酿酒的秘方留给了苏美尔人。中国古代的上天造酒说也认为酒是神赐之物。否则,该如何解释,为何几乎所有文明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酒文化呢?中国的酿酒史甚至比华夏文明史还要早。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发现了酒字,说明华夏祖贤很有可能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饮酒了。苏美尔人更是将酒当作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公元前 2000 多年前,以楔形文字刻于泥板之上的吉尔加美什史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他记录了古代苏美尔城邦乌鲁克半人半神的国王吉尔加美什和他的好友恩奇都的冒险故事。
恩奇杜原本是一个野人,没有家,不认识人,与野兽和牲畜共处。是一位女子指引他走向了文明的道路。女子将恩其都带到了一个村庄,将啤酒和面包摆在了桌子上,对他说吃下这些食物,这是人生的常规。喝下啤酒吧,这是大地的恩赐。恩齐度一口气喝下了 7 瓶啤酒,饱餐一顿之后,开始高谈阔论,喜剧儿歌,随后以水净身,全身涂油,终于开化。苏梅尔人认为面包与啤酒就是进入文明的标志。有人说,酒是人类史上最具魔力的饮品,是史前文明的液态遗迹。数千年前,当人类喝下第一口酒的时候,历史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变化,不过发生变化的不仅仅只有历史,还有我们的身体。喝醉酒的人相信大家都见过,有哭的,有当街的,最老实的,还属就地睡觉的。常年到从猴到人一万年,从人到猴一瓶酒。
2010 年,哈萨克斯坦杂志 VOX popular 主导了一项实验,想要探究酒精究竟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参与实验是三个年轻人 20 岁的大学生麦克斯、 28 岁的歌手兼主持人克森尼亚、 22 岁的 DJ 桑扎尔。晚上 7: 20,三个人空腹喝下了第一杯龙舌兰,开始做短信输入测试,将 79 个单词输入到手机短信中。科森尼亚用了 45 秒,桑扎尔用了 1 分钟,麦克斯用了 1 分 41 秒。紧接着第二杯龙舌兰下肚。到了八点零五分,三个人已经喝了半生龙舌兰了,开始转正威士忌。几杯威士忌下肚,大家突然变得兴奋起来,跳上桌子,跟着音乐手舞足蹈。科森尼亚拍了一张麦克斯的照片,发到了自己的 Twitter 上。麦克斯也开始直言不讳,问科森尼亚怎么还没有结婚生孩子。 8: 47,三个人已经喝得刹不住车了。九点零五分,麦克斯第一个坚持不住,冲进了洗手间。 9: 20,麦克斯彻底撂倒了桑扎尔的酒量,显然是三个人里面最好的,威士忌还是一饮而尽。 9: 40,柯森尼亚也冲进了洗手间。
秋天 50 分,桑榨开始疯狂的给前妻打电话,这时候工作人员把他们叫了过来,进行了第二次短信输入测试。这次克森尼亚用了 1 分 07 秒,桑扎尔用了 1 分 29 秒,而麦克斯显然根本就没有能够参加测试。这场简单的测试耗时 3 个小时,虽然没能够准确的给出酒精究竟会对人体的机能产生多大的伤害,但是同三个人每隔一段时间拍下的照片,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酒精是如何影响人的精神和身体的。 2018 年8月,全球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向酒精发出了正式宣战。一项由多国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通过分析 1990 年到 2016 年间,来自 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 2800 万人的饮酒数据,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酒精的安全摄入量为0。也就是说,每一滴酒都是催命符。想要健康,唯一的症解就是滴酒不沾。对于酒精而言,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安全量。这项研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饮酒影响健康的最全面的评估报告。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对于 15- 49 岁之间的青中年人群来说,饮酒是头号杀手。饮酒死亡的前三种直接原因分别是肺结核、交通事故以及饮酒导致的自残和自杀。
2021 年7月,柳叶道再一次发表论文指出, 2020 年全球范围内所有的新发癌症病例中,有 74 万例归因于饮酒。酒精所导致的癌症病例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占比最多。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更是早早的就将酒精列为了 1 类致癌物。不过,很多人对于柳叶刀发表的这几篇论文是嗤之以鼻,不是说适量饮酒还有益于健康的吗?酒精哪有那么可怕了,要搞清楚柳叶刀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证据确凿。我们先来看看酒精在人体内是经过了怎样一段旅程。从你喝下第一口酒开始,顺着食道进入胃部的酒精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穿透黏膜进入血液,从而抵达你的大脑。你的自控能力开始下降,心率逐渐加快,使大脑获得了更多的氧气,你的感官也开始变得更加敏捷,周围的光线和声音让你更容易陷入到迷失当中。
你喝下去的酒, 10%- 20% 会被胃部所吸收,其余的 80%- 90% 经小肠吸收。大约在 1 小时左右,人体内的酒精开始进入峰值,大脑会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让你变得更加兴奋、大胆和鲁莽,也会像繁殖记的狒狒一样,极度渴望交配,同时奖励装书。释放的多巴胺会让你进入一种欲仙欲死的快乐当中。但殊不知,此时酒精的主力部队已经占据了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只有 10% 的酒精会通过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剩下的 90% 排队进入肝脏,等待着被肝脏分解和代谢。酒精的分解大约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酒精,也就是乙醇会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毒的乙醛。乙醛是不折不扣的致癌物质。不过好在乙醛很快会在第二步中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无毒的乙酸。乙酸很容易被人体转化为能量,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些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不足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酒精分解会直接被卡在第二步,乙荃在体内堆积,导致血管扩张,引起脸红、恶心、头痛等症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喝酒上头。另外,爱喝酒的可能都听过一句话是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这就是因为头孢类药物能够严重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醛无法被正常代谢,从而引发脸红、呼吸困难、头痛、晕厥、心悸、休克甚至死亡。这就是传说中致命的双流轮样反应。刚才我们听到乙醛会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这时你会感到手脚发热,身体变暖,浑身冒汗。这可能就是饮酒驱寒这一说法的来源。但事实上,饮酒驱寒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这种发热只是暂时性的,酒精导致的体热很快在血管扩张导致的散热效应下消失殆尽。此时身体会因为损失了大量的热能而感到失温,寒冷开始打哆嗦。
饮酒驱寒就变成了喝酒避暑。新闻报道中常常听到的醉汉冻死街头,并不仅仅是因为天寒,湿温也是其中的主要缘由之一。酒精在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同时抗利尿激素会遭到酒精的抑制,这就导致喝多了的人常常会尿意如崩,恨不得住在厕所里一泻千里。大脑也会在酒精的影响下变得无比迟钝,失去了正常的思考和运动能力。在施乐智的大脑的控制下,你可能会把邻桌的醉汉当成初恋女友,逮住他一顿狂吻,反正你也闻不到他身上的酸臭味。
酒后 2 到 3 个小时,酒精依然持续在你的体内肆虐,头晕、呕吐只是外在表现。如果饮酒的是一个孕妇的话,酒精可以毫无压力地穿过胎盘抵达婴儿的身体,对婴儿造成德智体美的全维度打击。此时如果你接着喝的话,人脑镍液的一些功能就会被酒精麻痹而暂时丧失,而镍液是负责掌管记忆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酒后断片儿。酒后 15 个小时,如果你足够幸运,第二天你会在自己的床上醒来,然后拍着还晕乎乎的脑袋,发出了著名的酒后三问我在哪?我是怎么来的?谁送我来的?此时大脑终于摆脱了酒精的纠缠,从昏睡中醒来。由于酒后大量排尿,此时你的身体出现了脱水的现象,你会感到口干舌燥,在喝下了一大桶水之后,你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床上。因为肝脏忙着分解酒精,没有时间分解糖原,血液中的葡萄糖严重不足,让你感到极度的疲惫和虚弱。而过量的酒精依然在体内堆积,以肝脏每小时分解 10 毫升的速度来计算的话,还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够将体内的酒精全部代谢干净。
酥醉。 24 小时后,酒精虽然被完全分解,但在体内却留下了永久的破坏。酒精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减少会影响钙离子的运输,使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障碍。长期酗酒者会出现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和肢体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经常大量饮酒的话,身体在某一时刻总会积累一些不被代谢掉的乙醛,他们会不断冲破磷脂构成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破坏细胞核内的基因,进而留下永久的隐患癌变、致癌、伤肝、损脑。酒精听起来这么一无是处,为什么还会让那么多人欲罢不能呢?这是因为和所有成瘾性物质一样,酒精也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我们都知道,多巴胺是大脑奖赏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种行为之后,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产生愉悦感。正是这种愉悦感,促使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重复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主要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在大脑内,神经细胞之间并不紧紧相连,而是存在着一个很小的间隙,就好像古代的两个国家,在边界筑起了高高的城墙。国与国之间想要沟通的话,就需要传话的信史,而多巴胺就相当于这个信史。
在我们喝酒之后,体内的多巴胺会在短期内迅速上升,让我们感到愉悦兴奋的同时,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是失常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细胞会立刻自启适应程序,通过降低多巴胺的释放,阻断部分信息的传导,让细胞重回平衡。久而久之,为了获得与之前相同水平的愉悦感,我们就需要摄入越来越多的酒精,这就是酒精成瘾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所有成瘾行为都是这个原理,毒品、性香烟等等。不过幸运的是,大约 50% 的亚洲人体内都有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a、l、d、h、r。这种基因会一直以醛脱氢酶导致酒精在体内分解的比较慢。受这种基因的影响,一大部分亚洲人虽然能喝,但是乙醛带来的饮酒不适感,例如头痛、恶心、上脸等等也会更加严重。恰恰是这种不适感,让很多人对酒精敬而远之,从而构建了酒精与毒品之间的一线之隔。
我们经常听一些艾灸人士说,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这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酒精的代谢依靠的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协力合作。每个人体内酶的含量和酶的活性都是不同的。这玩意儿是祖传的,无法通过外援的补充。我们经常喝酒练出来的只是对乙醛副作用的耐受型。但这恰恰也是最可怕的,因为喝酒喝惯的,一般走的都是这个路数。
除了饮酒驱寒,我们经常听到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喝酒助眠。从药物分类上来说,酒精学名乙醇,确实是属于镇静剂。这是因为酒精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嘎巴,它对嘎巴的影响比对大脑中任何物质的影响都要大。嘎巴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异质性神经递质。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让每一个人都闭嘴。大脑中的嘎巴越多,脑回路的活动就越少,大脑就越镇静。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对啊。
有很多人喝完酒之后都会变得很兴奋,有人侃侃而谈,有人当街起舞,甚至有人指着领导的鼻子大骂。然而,这仅仅只是刚喝完酒似的短期症状。饮酒初期, Gaba 首先会使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镇静下来。前额叶皮层是控制我们情绪、掌管逻辑思维的部门。他歇菜了,那些放飞自我的行为自然而然就都跑出来了。很快,大脑的其他部分也跟着镇静下来了。紧接着,你开始昏昏欲睡。从这种角度来看,喝酒确实是有助眠的功效。要知道,此睡非彼睡。
2016 年, BBC 推出了一部纪录片酒精的真相。纪录片中,英国医生贾维德为了探究睡前饮酒是否真的助眠,来到了萨里大学的睡眠研究中心。他在头上贴满了电极片,以测量睡眠时的脑波。紧接着进入了睡眠仓。两杯威士忌下肚,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但第二天工作人员分析脑波曲线时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贾维德在前半月深度睡眠比较多,在后半夜有大量清醒的时间段,只不过贾维德并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睡前饮酒只会让人在前半夜睡得比较沉,但是在后半夜会出现反弹的效应。睡眠断断续续,而且睡得很浅。这是因为饮酒后的睡眠与自然睡眠有所不同,更类似于一种轻微的麻醉。当麻醉剂的作用逐渐散去之后,就会出现反弹的效果。深度睡眠的时间更少。快速眼动期的睡眠延长,整体睡眠质量下降。酒后醒来第二天的疲惫感就是没睡好最好的证明。更重要的是,长期依赖饮酒入睡的人,会增加酒精的耐受性。以前喝一杯红酒就能让你昏昏欲睡,现在也就让你开开胃,这也更加增加了酒精成瘾的风险。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你一定还听过红酒养生的传言。这个传言起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次营养调查显示,法国人更喜欢吃鹅肝奶酪,日常饮食的胆固醇含量要远远高于英美人。可是他们得冠心病的致死率却比英美人要低很多。于是就有人说这是因为法国人爱喝红酒,大大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病率。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营销骗局。
90 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更喜欢喝啤酒,红酒的销量直线下滑。为了挽救传统红酒行业,红酒养生说便应运而生。所谓的法国人胆固醇摄入量高,而冠心病致死率低,也只是钻了统计手段的空子,忽略了喝红酒的人可能有更高的收入,受过更好的教育,也有可能有其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有机会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不过,红酒中确实有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多酚,它可以防癌、抗衰老、文血糖、护心脏。而多方广泛存在于葡萄籽和葡萄皮当中。红酒的色泽与味道正是来源于此。一般来讲,葡萄酒的颜色越深,多酚的含量就越高。但仅仅只是为了摄取多酚,就大量饮酒,无异于舍本逐末。因为多酚也存在于许多其他的饮品和食物当中。 24 克核桃,或者是 25 克浓度为 70% 的黑巧克力,又或者是半个苹果中所含的多酚,就相当于一杯 175 毫升的红酒中的多酚含量。
说到这儿,如果你觉得我做这期视频就是为了劝你戒酒的话,那你就错了。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开车还容易出车祸,也没见政府进价,所以指望政府进酒也是不太可能的。再说了,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个不得不喝的场合,该如何减少酒精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呢?首先,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喝酒之前垫垫肚子。胃里的食物会影响到酒精进入血液的能力。而且我们刚才提到, 80%- 90% 的酒精是由小肠吸收的。在饱腹的状态下,将胃和小肠分开的幽门扩约肌会关闭,只有 1/ 4 的酒精会进入小肠。所以空腹喝酒 1 杯等于 4 杯。
其次,增加体内的含水量可以让你更不容易醉。因为你的醉意并不取决于你喝了多少酒,而是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每个人的身体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分解酒精的量是有限的,这个量取决于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一旦超过了上限,酒精就会在血液中堆积。除了这两种酶,影响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体内的含水量。所以你会发现,喝酒前适当补充水分的人更不容易喝醉。
大部分男性看起来比女性更能喝的原因就是相比女性,男性的体脂率更低,肌肉含量更高,而肌肉的水分远远要比脂肪多得多。因此,锻炼身体,增加肌肉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公元前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酒开始,酒文化就深深地渗透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当中。就拿中国来说, 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就独创了九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制造黄酒。 1000 多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又发明了蒸馏法,白酒开始成为我们主要的饮用酒类。从海南到漠河,从西藏到新疆,但凡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酒。不同的山川水土,不同的空气粮食,就能酿造出不同的酒。在国人最喜欢的白酒里,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五粮液都曾经各领风骚数十年。而如今名气最大的还属贵州茅台。 2020 年,茅台的全年营业收入突破了 949 亿,规模追上了半个西藏的GDP。最可怕的是茅台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 91% 以上的变态级水准,净利率也维持在 50% 左右。
有人曾经算过,一瓶价格 2000 多块钱的茅台飞天,其成本也就 67 块钱。扣除包装、营销等费用,你喝到肚子里的也就 20 多块钱。更加魔幻的是,茅台的价格越涨,人们抢购的越疯狂。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茅台不仅仅是一瓶酒,还意味着很多其他的东西。茅台一开面子,里子、票子都有了。
中国圈子文化根深蒂固。有圈子就有局,有局就得有酒。没有酒怎么吐真言,没有酒怎么办大事。饭局上,酒是情绪的放大器,是矛盾的润滑油,是感情的升温剂。劝酒的都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上桌。要么不敬酒,敬酒就得敬一圈。在盛行的酒桌文化中,酒里可以有黄金屋,也可以有颜如玉。一口小酒就能喝出人生百态,甚至能把你喝得锒铛入狱。也许比起酒而言,畸形的酒桌陋习才是最应该被戒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