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卡因前世那期节目,我们提到可口可乐的诞生初期,名字当中的 Coke 就是骨科的意思,也就是可卡因生产的原材料,所以最初的可口可乐是含有毒品可卡因的。不过, 20 世纪初,当人们了解到可卡因危害以后,可口可乐不得不在配方当中去掉可卡因,但是它的销量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可口可乐之父约翰蓬勃顿在调配骨科和可乐豆的过程中,还往里面加入了大量的糖,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前面两种上瘾木质的苦味。而正是因为糖,让可口可乐的销量并没有随着进可卡因而减少。
事实上, 20 世纪以后,当人们认真去了解糖这种物质,才惊讶地发现,因为糖死亡的人远远多于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这种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物质,本身其实是一种毒品。大家好,我是陆哥,今天我们来聊糖的秘密。科学家们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对糖上瘾的习惯,只要给孩子们一些糖果,他们就会非常满足。营养学家们有个观点或许能够解释这种现象,母乳中的乳糖是一种非常甜的物质,它也是母乳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婴儿一出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食物就是它,慢慢长大之后接触到的水果也含有丰富的糖类。而一些带有毒性的食物,往往味道也不太好,不是太涩就是太苦。所以人类如果能够快速准确识别甜味,那么就有更高的概率能够吃到更加健康的食物。
在祖先经常饥荒的年代,这种对糖的敏感性是非常有益于生存的。但是科学家们无法解释另外一个问题,母乳中其实还有一个物质提供的能量比糖类还要多,但是这个物质是没有甜味的,那就是脂肪。所以对于人类为什么这么喜欢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证据。人们只知道糖的甜味可以减轻痛苦,战胜疲劳。无论是谁,在吃甜食的时候心情都不会太差。到了 20 世纪,一些科学家就对唐的成瘾性产生了兴趣。甚至一位法国化学家塞尔日艾哈迈德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将小鼠喂食可卡因一个月,确保这些小鼠都成了吸毒的瘾君子,然后再拿出糖丸,让老鼠在糖和可卡因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竟然有些老鼠转向了糖。
艾哈迈德在他的报道中说,糖之所以能够战胜可卡因一点也不奇怪。大脑负责感受糖的神经受体是可卡因的 14 倍。糖和毒品一样,可以刺激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就像毒品可卡因,它是从骨科树叶中提取出来的,如果单纯咀嚼骨科液,只会有温和的提神效果。但是提纯出可卡因以后,就是成瘾性极强的毒品。
糖在我们吃的很多食物中都存在,比如大米、面条这些碳水化合物,主食水果、母乳、蔬菜都含有糖。但是我们不会对一种食物产生如此强的依赖和成瘾性。直到工业制糖行业的崛起,他们制造出了工业经验糖,比如蔗糖和高果糖浆,就像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毒品一样,这些糖从食物中提取出来之后,它们本身已经不存在营养价值了,他们成了单纯的刺激大脑的化学物质。
从 17 世纪开始,人类对糖的消耗量就像坐上了飞机,一路上涨,除了战争年代,几乎不会出现回调的趋势。工业金面堂被添加在几乎所有的食物上,饼干,巧克力、果汁、奶茶,各种酱料,面包,甚至是在香烟里。因为如果烟草中有糖,烟雾会变得更加温和,会让人抽更多的烟,这是一个无法回头的趋势。如果一种食品它不添加糖,它就无法在众多的竞品中获胜。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糖包围的世界,而这导致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减肥成了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人都害怕长胖,但是却顿顿离不开糖。在这个星球上已经有5亿以上的肥胖人群,而当一个人成为肥胖人群,那么他的健康基本上也会同步的出现问题,心脏病、 2 型糖尿病、中风全都可能接踵而至。
19 世纪以前,糖尿病是一种罕见病,只有在大型医院工作的内科医生才有机会能见到糖尿病的病人。然而几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拿我们国家来举例,在中国,在 18 岁以上的成人中,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10%,也就是说, 10 个人当中就有至少一个人从罕见病变成了流行病。因为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战争。
人们当然要去找罪魁祸首,到底过去的人和现代的人在饮食上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导致了现代人的疾病?提到肥胖,我们自然会想到脂肪,是不是我们大鱼大肉吃多了?到底是糖更加毒还是脂肪更加毒?这个时候糖和脂的大战就展开了。这里有必要先科普一下糖的基本知识。
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它是一种单糖,两份葡萄糖组成一根麦芽糖。同样是单糖的,主要含有果糖、半乳糖、核糖和拓氧核糖。果糖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一份果糖和一份葡萄糖可以组成蔗糖,我们每天食用的白砂糖就是这种糖,主要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榨取出来的。
半乳糖名字中有一个乳字,所以大部分其实都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脂中。一份半乳糖和一份葡萄糖组成乳糖、核糖和拓氧核糖主要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NA 和DNA,所以是糖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而当身体的能量已经够用的时候,身体就会将多余的糖转化成储存能量,比如脂肪和糖原。
正因为糖对生命的重要性,人们几乎不可能把罪恶的矛头指向它,并且制糖业要赚钱,怎么会让别人觉得糖很危险? 20 世纪 70 年代,糖尿病开始多了起来,当时的科学家就提出了是糖的问题,也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机构都开始提出糖才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元凶,应该让制糖液交更多的税收,并且纳入监管。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证据,当时的制糖液认为并不是糖本身有问题,而只是糖的味道太好了,人们管不住嘴吃过量了才会造成肥胖。
于是空热量这个概念就被提了出来,意思就是说是一种单纯的安全的热量,本身没有毒性,但是不要过量食用。这就让糖得到了一张免死金牌,因为这从侧面说明了糖本身无罪,有罪的是那些嘴馋的人。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糖本身的毒性被人们忽略了。但不管怎样,这一次对糖的审判失败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这些食品公司纷纷复议,提出只要管住嘴,迈开腿,糖就不是问题。并且当时的制糖液还拿亚洲人和美国人做对比,中国人和日本人食用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的量远远大于美国人,这些碳水化合物本质上就是淀粉,是一种多糖。但是中国人、日本人的肥胖率远低于美国人,所以问题的本质可能并不是糖,而是脂肪。在心脏病患者中可以明显看到,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非常的高,人们把矛头从糖转向了酯,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凶手是谁?我们回到开始聊到的糖的分类问题。现代制糖液主要制作两种糖,一种是蔗糖,一种是高果糖浆,在这里面几乎都含有一半的葡萄糖和一半的果糖,而科学发现,果糖和葡萄糖的代谢方式完全不一样。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的内分泌学家罗伯特拉斯蒂格,他是一个坚定的反果糖主义者,他的观点似乎能帮我们找到现代人疾病的元凶。
首先,果糖不是我们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糖,我们的祖先也会吃水果,会吃到果糖,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像现代人一样每天大量食用果糖,并且果糖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而糖又会转化为脂。大量食入果糖就会在肝脏形成脂肪肝,造成肝损伤和肝硬化。脂肪肝也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而胰岛素抵抗恰好又是 2 型糖尿病的前兆。
果糖和葡萄糖不同,在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氧自由基,这种物质会引起生物的衰老。并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摄入葡萄糖的时候,身体会做出激素反应,分泌胰岛素和瘦素。胰岛素会降低血糖,瘦素会让人产生饱腹感,可以告诉我们要少吃点,这也是为什么妈妈们经常会对孩子说,吃饭前不要吃糖,因为糖会增加人的饱腹感。但是果糖却不是。果糖不能有效的提高胰岛素和瘦素的水平,反而会刺激饥饿激素的水平,加上本身人类对于糖的成瘾性,这就导致人们会使用超剂量的果糖,所以更容易造成诽谤。
果糖是所有疾病的元凶吗?是也不是。果糖虽然有这些巨大的缺点,但是任何事情的影响因素都是复杂的,可能相比较果糖,一个人每天的蔗糖总量才是更重要的指标。科学家们发现,同样的能量,如果我们用液体的方式喝下去,和固体的方式吃下去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橙子我们会吃得很饱,但是榨成果汁,一杯喝完我们都不会觉得沉,这也是为什么饮用含糖的饮料是最容易发胖的,因为喝完它不会影响你在餐桌上多吃两口饭菜,那么整体的蔗糖水平就大大提高了。所以现在我们就能找到真正的凶手了。果糖水果中也有,并没有那么危险,直到被单独提取出来制作成金莲糖。同样橙子不会给我们制造太多的糖,但是我们喜欢榨成果汁,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白砂糖。饭前喝一杯奶茶,吃饭多点两个菜,做红烧肉这种高脂肪的食物,还要再加上糖来上色,以达到色香味俱全。所有的一切的元凶,其实是我们的饮食方式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之前我们提到亚洲人在碳水化合物方面吃得更多,但是肥胖率比美国低,其实人们忽略了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涉糖总量,美国人的糖在汽水和甜食里一点也不少。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一个人每天能吃多少糖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是,对于一个普通的成年人,一天不能超过 50 克糖,如果能够控制在 25 克以内,那么就是非常健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多人工的甜味剂,也就是代糖,比如说阿斯巴甜甜蜜素,这是一类不含有能量,但是能够提供甜味的物质。但是这些代糖目前它的安全性还是不明确的,所以最保险的做法还是饮食上的管理。